12月18日,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展館(下稱“廣交會展館”)四期項目工地前,數十臺重型機械一字排開,廣交會展館四期項目啟動動員會在此舉行。
隨著動員會的結束,廣交會展館四期項目正式進入圍蔽建設階段。兩年后,這里將建起一棟建筑面積達42.5萬平方米連為一體的展館和國際會議中心,以及一棟建筑面積為9萬平方米包含培訓、辦公和配套設施的指揮中心。
中國對外貿易中心主任李晉奇表示,廣交會展館四期項目擴建完成后,展館總面積將達到世界領先,并進一步提升廣州會展業和會展城市在全球市場的地位。
四期展館擴建項目西北角鳥瞰圖
會展業具有強大的產業關聯性,是城市“發動機”;會展業也是一座橋梁,兩端連接舉辦地的優勢產業和全球貿易市場。廣交會展館四期項目的建成,為廣州帶來的不僅是新增的5000個展位,更重要的是為廣州創造深化服務業擴大開放新機遇,讓廣州從會展業這塊“城市的面包”中要活力、添動力,全面構建開放型經濟新格局。
能級提升:會展功能更完善
廣州是全國現代會展業的起源地之一。從1957年舉辦第一屆廣交會以來,廣州承載了廣交會半個多世紀的成長。也得益于廣交會促成的對外合作,廣州進出口商品產品結構不斷優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往來日漸活躍,面向全球的貿易網絡已基本形成。
近年來,隨著廣州會展業的不斷發展,會展場館供給不足的問題日益凸顯,制約了廣州會展業向高質量發展的步伐。
廣州市商務局的數據顯示,廣州市重點場館舉辦展覽面積自2012年以來逐年穩步增長,2012年至2019年年均增長3.1%,2019年達1024萬平方米,居全國第二位。與此同時,展會融合趨勢日益明顯,2017-2019年,廣州市重點場館舉辦會議場次年均增長13.5%,2019年突破1萬場,達10014場。
廣州現有會展場館規模不能滿足會展業較快發展的需求、場館結構和功能特別是會議功能不足無法適應現代展會的發展要求等問題逐漸暴露,加快場館建設勢在必行、迫在眉睫。

四期展館擴建項目東南角鳥瞰圖
“廣交會目前展館功能上不夠完善,比如會議功能比較缺失,也沒有很好的登陸大廳,也沒有指揮中心。所以在此次擴建工程中,第一步實施的就是增加會議功能和指揮中心。”李晉奇介紹道,項目擴建中還將增加12萬平方米的高舉架展館,可以舉辦大型的機械展和部分賽事,在展館功能上精準解決了當前廣交會展館的痛點,而不僅僅是增加展覽面積。
廣交會展館四期項目建成后,展館總建筑面積將增加40%,新增展位5000個、會議中心5萬平方米,在緩解當前供給不足局面的同時,也將推動廣交會豐富展覽題材、完善配套設施、提高服務水平,進一步發揮廣交會集聚優秀企業、展示優質產品、促進行業交流、對接國際規則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對于廣州來說,展館四期項目的啟動,也將帶動一系列周邊設施的建設。
根據日前廣州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的《關于進一步支持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提升影響力的通知》(下稱《通知》),廣州將根據廣交會等品牌大展需要,研究設立遠程貨車輪候區,同時加快雙塔路、海洲路、琶洲西區道路等市政道路建設,推進琶洲港澳客運口岸碼頭建設。
“新時期,廣交會將通過不斷的改革創新,為國家經濟建設、經貿強國建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李晉奇表示,廣交會四期項目建成后,廣交會展館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會展場館之一,廣交會展館所在的琶洲地區也有望成為全球場館規模最大、功能和配套設施完善、各類會展活動最活躍的會展集聚區。
釋放信號:提振全行業信心
進入場館前佩戴好口罩、登記健康碼并接受體溫檢測,參展企業和采購商們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有序排隊入場……今年以來,“沉寂”半年的琶洲終于又熱鬧了起來。這樣的“熱鬧”卻來之不易。
新年伊始,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全球經濟遭受巨大的考驗。全球幾乎所有行業都受到了沖擊、停擺,也導致了會展活動的停辦或延期舉辦,全球會展業被迫按下“暫停鍵”。

廣交會指揮中心人視圖
年初,廣州市商務局發出《關于暫停全市大型展覽活動的通知》,要求全市會展單位暫停大型展覽活動。據統計,上半年全市21個重點場館單位舉辦展覽場次同比下降80.2%,展覽面積同比下降96.9%,參展參觀人次同比下降95.4%,接待會議場次同比下降73.3%,參會人員同比下降80.1%。
疫情之下,但是對于這個“以變應變”的行業來說,有危才有機。
第127屆廣交會首創“廣交云上、互利天下”的新模式,為中外客商足不出戶看產品、下訂單、談生意提供了平臺和商機,也成為了特殊之年觀察中國外貿新動向的獨特窗口;第128屆廣交會繼續采用“云連線”方式,200多萬件展品在云端匯聚,官網累計訪問量5117萬次,用戶通過官網平臺共發出18.68萬張電子名片開展“屏對屏”溝通,向世界釋放出中國推動經濟復蘇的決心和毅力。

廣交會指揮中心總平面圖
線上搭建商品展示平臺,線下展會也在嚴密的防疫工作保障下“破冰”。
6月10日,作為疫情后的首展,廣州國際防疫物資展展出面積3.6萬平方米,到場專業采購商1.8萬人,取得了在疫情常態化防控期間舉辦展會的重要經驗。7月以來,廣州成功舉辦疫情后全球規模最大展建博會、家博會、美博會,全球唯一如期舉辦的國際A級車展以及規模居全國首位的藥交會、廣州設計周、茶博會等知名品牌展會,極大地提振了行業發展信心。

總平面圖
品牌塑造:“會展大市”到“會展強市”
“展館對一個城市來說是必不可少的,發展會展經濟是必不可少的。”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產業會展促進中心主任姜淮認為,廣交會展館四期項目一方面完善了展館功能,另一方面更吸引跨行業要素的集聚,“如此一來,就提升了整個琶洲會展集聚區的內涵,從而產生更多新的增長。”
從旅游、餐飲住宿到交通運輸、批發零售,能夠短時間聚集大量人員的會展業,因其高附加值、高收益率被視為一座城市經濟的“富礦”。
以廣交會為例,每屆廣交會有近50萬中外人士停留在廣州,帶來了各種商機。據廣州市統計局、商務局對2019年第125屆廣交會交易來賓花費結構的分析,第125屆廣交會來賓在長途交通和住宿上的花費,比同年度廣州市游客平均花費分別高出16.2和14.9個百分點;參加廣交會的過夜來賓,人均停留天數、人均花費和人均每天花費指標,也分別比普通展會高34.9%、174.9%和103.8%。經測算,廣交會對廣州經濟的拉動系數達到了1:14。
經過超60年的發展,廣州形成了深厚的會展業文化以及成熟的會展產業鏈。

四期展館東北角鳥瞰圖
2019年,全市重點場館合計舉辦展覽690場次,同比增長9.9%,展覽總面積1024.0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0.4%。廣州辦展數量和面積均居全國第二位,僅次于上海。
今年10月發布的《2019年中國城市會展業競爭力指數報告》顯示,廣州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一,并且得分遠高于其他城市,仍然處于領先地位。
當前,廣州正在逐步進入從“會展大市”到“會展強市”的轉型機遇期。在復雜多變的市場形勢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廣州應該如何借廣交會展館四期工程的啟動為契機,加速轉型步伐?
姜淮提出,產業是辦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其中包括了三大因素,即產業基礎、市場需求和城市環境,“這三個要素,廣州都具備。更重要的是會展教育,廣州也具有較強的會展教育資源和會展智力資源。”

項目區域交通分析圖
他認為,未來要進一步打響“廣州會展”的品牌知名度,一個是要提升國際化水平。同時還要完善會展的營商環境、提高會展產業的專業化程度。“專業化是市場化的前提。廣州最大的特點是市場化程度比較高,而會展業要發展靠的是高水平的營商環境以及更多行業性的品牌展覽會,廣州要把這些資源進行品牌化的梳理和整合。”
如今,廣州路線已經明確。日前公布的《中共廣州市委關于制定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到,未來五年廣州要推動服務業擴大開放,提高廣交會輻射面和影響力,探索“新業態+會展”,并培育領軍型展覽集團和全球專業展覽,建設國際會展之都。
原文轉自于|南方+APP;作者|南方+記者黃舒旻、見習記者鐘曉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